对数据资产进行评估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,该体系通常覆盖数据质量、数据价值、数据风险和数据管理四个主要维度,涉及多个具体指标。
数据质量是评估数据资产价值的基础和前提,高质量的数据能够支持企业做出更好的决策。常用的数据质量评估指标包括:
准确性:数据反映事物真实情况的程度,不存在错误、遗漏、矛盾等缺陷。 完整性:数据覆盖期望的全部内容,不存在缺失的重要信息。 一致性:相同数据在不同场景下保持相同的值和定义,避免矛盾和冲突。 及时性:数据反映现状的滞后程度,及时性越好,数据作为决策依据的价值就越高。 可解释性:元数据描述、数据定义、计算逻辑等充分清晰,便于使用者理解数据的语义。
除上述常见指标外,还需根据企业业务特点和数据应用场景,补充一些更贴近实际的质量衡量标准,如电信行业的通话质量、制造业的产品精度要求等。
需要注意的是,数据质量不是一个绝对量化的值,其评判往往具有一定主观性。不同企业和数据使用者对同一数据的质量要求可能存在差异。因此在评估数据质量指标时,需要充分考虑企业业务实际,制定合理的评判标准和评分机制。
数据价值指标用于衡量企业能够从数据资产中获得哪些商业价值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即数据资产目前已被应用于哪些业务领域和流程环节,应用范围越广泛,体现出来的价值就越大。例如某一数据集已在产品设计、研发、销售、客户服务等多个环节发挥作用。
评估数据资产对企业实现特定经营目标的贡献程度,如增加收入、降低成本、提高客户体验、优化风险管控、支持创新等。支撑企业重点经营目标的数据资产具有更高价值。
一些难以获取的数据,或者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加工而成的数据资产,其本身成本就很高。如果要重新采集和建立同等数据资产,所需成本就很好衡量其内在价值。相反,如果某数据资产很容易从外部采购或替代,其价值就相对较低。
有些数据资产涉及企业运营的核心数据主体,如产品、客户、员工等,往往具有更高的潜在价值。这些数据主体通常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关键要素,相关数据资产的价值自然不容小觑。
企业的运营决策层面很大程度上依赖可靠数据的分析结果,能为重要决策提供依据支持的数据资产就显得尤为珍贵,可能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业务布局。
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,有些数据资产还可能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,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。比如利用客户画像数据开展个性化营销服务,或者基于物联网设备数据提供预测性维护服务等。
需要指出的是,不同企业对数据价值的判断可能有所差异,应该从自身的业务战略出发,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估指标和权重。
数据资产在采集、存储、使用全生命周期中均可能面临各种风险,这些风险如果发生将可能导致经济损失、法律纠纷等严重后果。因此在评估体系中也需要纳入相关的风险指标。
涉及个人隐私数据时,需要评估数据采集、使用的合规性,以及自身隐私保护能力是否合格,以避免泄密或被起诉的风险。
包括数据资产在存储和传输环节可能遭受的破坏、篡改、盗窃、勒索等攻击风险。企业需要评估现有的数据安全防护和应急响应措施是否有效。
对于涉及商业机密、专利、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数据资产,要评估是否存在侵权风险和维权成本。
某些数据资产可能涉及社会诚信、公共利益等问题,一旦被曝光将面临声誉受损的风险。
包括数据跨境传输、利用第三方服务等可能导致的违规风险。个别监管领域如金融还需评估特殊的合规要求。
部分数据资产可能高度依赖特定的技术架构、平台或供应商,一旦架构调整或供应商发生变更,可用性将受到影响。
通过全面评估上述各类风险指标,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,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数据资产被滥用、泄露或毁坏的概率,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。
良好的数据管理和控制能力,是保障数据资产质量和价值实现的基础。评估数据管理水平可考虑以下指标:
是否建立了全面详实的数据目录,记录企业内部外部各类数据资产的元数据、血缘、位置及访问权限等信息。
元数据的准确性、完整性及标准遵从程度,用于描述和解释数据内容语义的充分程度。高质量的元数据有助于提高数据的可发现性、可理解性和可信度。
企业在数据建模、命名、接口等方面有无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,数据资产是否符合这些标准。标准化有利于实现数据共享和集成。
是否建立了端到端的数据质量监测和管控机制,包括质量规则、检测、根因分析、缺陷修复等全流程环节。
企业对各类数据资产的访问权限、安全审计、操作审计等管控措施是否到位,内外部数据使用都受到有效管控。
企业在数据的采集、存储、分发、应用、归档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的完善程度。
评估企业的数据架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,配套的数据集成、元数据管理、主数据管理等工具是否先进完备。
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数据资产的质量和可用性,因此需要在评估体系中设置专门的管理类指标加以考量。